
近发现不少做营销的人在谈论这个词。
顾名思义,
是给用户提供了超
预期的
服务,从而
提升粘性,扩大
口碑宣传,既
增加了复购,又
带来新客,好处多多。
确实不少
企业就
开始想点子,
策划「超预期」的服务。
但是,很多时候不仅没达到预期
效果,
浪费气力,甚至
有些「超预期」服务都无人问津。
这时候,企业也纳闷,我
这一颗热腾腾的脸,怎么就碰到了冷板凳。
到底原因是什么?怎么样
才能做到受欢迎的超预期服务?
这个问题,
以前并不重要。但是
今天,
流量红利终结,存量竞争时代。这不仅事关
客户满意度,
更是帮助企业
创造增长的关键。
要
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知道什么是超预期。
为了方便理解,我讲个
案例。
我家附近
有个饭馆,
装修不错,味道还行,所以我
经常光顾,家人
聚会,朋友
宴请也常去那,
算是老客户了。
有次我去
吃饭,刚点完菜,服务员就
给我们
上了一盘
瓜子。
来了这么多回,
这是第一次。
餐前大家边嗑瓜子,边唠嗑,嗯,
我觉得这个服务挺好,我挺满意的。换作是你,
想必也觉得心满意足吧。
但是,饭馆
这项服务,我只能用满意来形容,并
不会让我有超预期的
体验。
为何呢?因为吃饭前,送一盘瓜子,
我在别家
餐厅体验过,并不稀奇。并且,有时候点完单,
无聊的时候也想,这服务员怎么不提供一盘瓜子。所以你看,这个
场景在我脑海里
出现过。
那它如何才
能做到让我有超预期的体验呢?
我们可以假想一个场景。当我结完账,牵着孩子正准备
离开时。
一位服务员
微笑着走过来,说,
先生,感谢你来我们这里用餐,这是本店给您准备的一包精美的
儿童零食,可以给小朋友路上吃。
哎呀妈呀!这
一下,我
就有超预期体验了。我
相信是你,也
会有种被超级服务的体验感。
你看,这
就是创造满意和超预期体验的区别。
我相信
生活中有很多
这样的瞬间,比如
某某女神被男票
求婚感动的
哭了,
你在某某
平台购物被巨坑了,等等,有好的超预期,
也有差的超预期。
回到案例,第1次送瓜子,后面送零食,
都是免费送,
为什么效果不同,
本质区
别在哪?这个区别就
是我们
能否设计超预期体验的关键。
首先,要明白超预期一
定不是增值服务的
叠加,多多益善,也不是花钱
越多就越好。
它是润物细无声的,连续地满足了用户在特定场景下
需求后的一种
情绪或体验。
我上面这个定义里,我们来
分析上面的案例。
我们会发现送瓜子这个行为,虽然对饭馆是创
新的,但我心里能想到,也经历过,它是第1层显性需求。
但是结完帐,送我一袋零食,这个是我心里
没想到的。
实际上是有潜在需求的,我把它称之为第2层需求,隐性需求。
所以当饭馆满足了我第1层需求,我已经有满意感,当再满足
我的第2层隐性需求,就等于创造了惊喜,超出我的预期了。超预期体验就诞生了。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理解:
这是我自己创造的体验公式,要达到超预期体验,必须先实现用户的基础满意,就是第1层满意。通常这层满意可以是本身产品,服务来决定,也可以是增值服务,比如上面送瓜子福利。
但还不够,你必须还要达到第2层惊喜,就是案例中的送儿童零食。这个时候超预期体验就诞生了。
讲到这里,我想说,如果你的企业连原本的产品、售后、物流等这些基础用户体验都没做好,再想创造超预期就几乎不可能。
如果那些基础用户体验做好了,你就可以创造超预期服务来提升满意度。
这时候就可以运用客户旅程图找到某个特定消费场景,挖掘出用户的需求,再对第1层需求,第2层需求,甚至第3层需求进行体验设计。
除了这个餐厅,我还经历过很多超预期的企业服务。比如我曾经住过一家酒店,一年夏天我办理完离店手续,正准备出门,他们的服务员微笑着送给我手提袋,里面放着2瓶矿泉水,留给我路上喝。
我还在日本一家商店买完东西,结完帐之后,服务员主动告诉我,外面在下雨,帮我用透明薄膜将购物袋塑封起来,防止雨水淋湿。
这些打动人心的超预期体验,不仅增加了我对品牌的好感度,也促使我经常分享这些美好的体验,传播它们的品牌。
口碑才是最好的免费的广告,道理虽懂,但做到者甚少。
不过
-END-